最近,知名时尚杂志《GQ》进行了一项别开生面的评选,选出了美国科技界着装品味最差的15名男性。近年来抢尽风头的Facebook网站创始人马克·扎克伯格拔得头筹,被选为全硅谷最没有品位的人。因为他的衣橱里总是堆满学生气的休闲牛仔裤、T恤衫和凉鞋,“从统计学角度都看不出新鲜”。第二名则是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·乔布斯,理由是“苹果不断推出新产品,乔布斯却从来没升级过。他的高领毛衣、老气牛仔裤和超人难分高下,都是一成不变、从不修正的时尚错误”。至于季军,则被大名鼎鼎的微软公司老板比尔·盖茨夺得。
对于这样一个充满娱乐精神的评选,大多数人看到后或许只是一笑而过。笔者身边的数位日本IT界朋友,却深深为之触动。究其原因,一是日本科技界已经很久没有诞生能与马克·扎克伯格或是乔布斯比肩的人物,二是他们羡慕这些身在硅谷的同行,尽管被评为品味最差,至少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着装。
确实如此,走在东京街头,你可以看见一群群着装统一的小学生;坐在电车上,可以看见一个个黑灰西服的上班族;就连那些看起来浓妆艳抹的时尚少女,其实也都是一个“味”。在日本,你很难在一群人中分清谁是谁,整齐划一已经成了日本的世界“名片”之一。依托于此,上世纪60年代中期,以松下为代表的一批日本企业建立了独特的企业文化。企业为家、服从、按部就班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。伴随着70年代日本经济的腾飞,日本企业文化被世界瞩目,各国争相效仿。就在日本人洋洋自得之时,1991年的泡沫经济的崩溃给整个日本浇了一盆冷水。固然,这其中有这样那样的原因,但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一些负面因素肯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笔者认为,按部就班的日本企业在发挥团体优势的同时,湮灭了员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阻碍了年轻人的发展,这一点在信息产业日渐重要的今日尤为明显。在日本,动漫电玩流行,很多年轻人都爱不释手。为什么?因为很多日本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像精准的机器,按照同一种模式在生活。他们在真实世界中找不到自我,就只能在虚拟的世界里去发挥想象,寻找理想。公司里,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,一次次的统一意见,令日本年轻人慢慢产生了思想惰性,什么都喜欢随大流。在美国,一个普通年轻员工有了新奇想法可以直接去敲老板的门,在日本这是不可想象的。可以说,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和制度基本封闭了日本年轻人思维“跳跃”的空间,对日本经济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。由于年轻人无法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日本信息产业长期滞后。信息产业作为世界经济的“火车头”,是一个“年轻人的行业”。只有形成让年轻人大胆创业、敢于突破的社会氛围,日本的信息产业才跟得上世界的脚步。美国和中国的富豪榜上,年轻的IT精英比比皆是。反观日本的富豪榜,别说年轻人,IT界人士鲜有上榜者。此外,由于人才流动受到限制,日本企业无法积聚优秀的青年人才,形成核心竞争力。在日本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知道,日本社会对人才的流动始终没有一种开放的心态。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文化中忠诚等因素在起作用,另一方面是社会缺乏宽松自由的环境。日本只有真正从各个方面鼓励青年人才流动,做到人尽其才,才能达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,使日本经济“活”起来。